关于深网

深网的企业新闻,资质,联系方式...您都可以在这找到

中国网络安全监管体系与2025年重大事件分析

2025年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回顾
2025年的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安全事件,其中一些事件也对中国产生了直接影响:
大规模DDoS攻击:欧洲一家DDoS缓解服务提供商遭遇了峰值达每秒15亿个数据包(1.5 Gpps)的大规模UDP洪水攻击。攻击源异常分散,来自全球超过11000个独特网络中的受感染客户终端设备,包括大量物联网设备和路由器。这显示了对消费级网络设备武器化的趋势。
云上数据泄露事件:根据绿盟科技的报告,2025年7-8月全球发生了多起典型云上数据泄露事件。其中,50%的泄露事件源于配置错误等杂项错误,社工类攻击和系统入侵各占20%,凭证遗失或被窃取占10%。4起事件与大模型技术相关,提示词注入等新型攻击手法频发。
AI服务数据泄露:巴基斯坦公司Vyro AI因一个未受保护的Elasticsearch实例,导致116GB用户日志实时泄露。泄露的数据包含用户与AI的对话提示词、Bearer身份验证令牌等敏感信息,影响了旗下下载量超1000万次的ImagineArt等应用。该数据库最早在2月中旬就被物联网搜索引擎索引,意味着数据可能已暴露数月。
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技术层面的漏洞,也凸显了安全管理、人员意识以及全球协作的重要性。

02

中国网络安全监管体系的核心框架
中国网络安全监管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三大基石 + 动态补充"框架,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础,并通过《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新规进行动态完善和补充。
2.1 法律体系构成
以下是中国网络安全核心法律体系的概要:

网络安全法
实施时间:2017年6月1日
监管重点: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应急
典型规定: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点保护;网络产品和服务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
数据安全法
实施时间:2021年9月1日
监管重点:数据分类分级、风险防控、安全审查
典型规定: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机制
个人信息保护法
实施时间:2021年11月1日
监管重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跨境传输、个人权利保障
典型规定:告知同意原则;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敏感个人信息特别保护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25年1月1日
监管重点: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具体实施、跨境细则
典型规定:明确三级数据分类标准;数据跨境"白名单+备案制";每小时安全审计(核心数据)


2025年审议的《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重点强化了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加强了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有机衔接,并科学设置了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不同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2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
国家对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其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除了履行一般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外,还应当:
  • 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对该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
  • 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 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在相关政策引导下,能源、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建立了"企业主责 + 行业监管 + 国家督查"的三层防护网,并要求这些行业运营者每年至少开展1次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2.3 数据分类分级与跨境管理
我国建立了"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根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使用、非法转让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将数据分为不同级别,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 核心数据:一级数据,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存储,每小时进行一次安全审计,仅限物理隔离环境处理。
  • 重要数据:二级数据,实行权限分级管理,每24小时备份一次,访问行为全程留痕。
  • 普通数据:三级数据,可在合规前提下自由流通,但需保留处理日志至少6个月。
对于数据跨境流动,建立了"白名单 + 备案制"的管理模式:
  • 电商平台的跨境商品信息、在线教育的课程内容等列入白名单管理,企业只需季度报备流动情况。
  • 企业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时,根据数量不同采取差异化措施:50万人以下数据需在线备案并承诺安全评估;50万至100万人数据需提交安全计划书;超过100万人的大规模数据传输则必须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
2.4 监督执法与法律责任
为确保政策落地,我国建立了"技术监测 + 信用约束 + 法律追责"的立体监督体系:
  • 全国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实时抓取异常数据流动,2025年已发出预警信息4.2万条。
  • 企业数据安全信用评价体系覆盖8万余家企业,评级结果与招投标资格直接挂钩。
  • 近三年全国共查处网络安全违法案件1.7万起,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
《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优化了行政处罚类别与裁量标准,围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防范数据泄露风险等完善了法律责任规定,有助于强化对违法行为的震慑效力。

03

中国监管体系对2025年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启示
2025年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件为中国的网络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检验和优化方向。
应对供应链攻击:NPM事件表明,开源组件和软件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关键风险点。中国监管体系强调的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要求运营者对其使用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查和持续监控,这有助于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该事件也提示需要加强对开发者账户安全的管理和培训,防范钓鱼攻击。
强化云数据安全:针对云配置错误导致的数据泄露,中国的分类分级制度要求对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核心数据加密存储和严格访问控制),这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配置错误的影响范围。《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要求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也有助于组织全面排查和加固云存储配置。
规范AI数据安全:Vyro AI和ChatGPT等数据泄露事件凸显了AI时代的新型数据风险。中国在AI安全管理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包括强化模型输入输出验证、建立信任边界与最小权限原则、构建沙盒环境等。对于处理大量用户对话数据的AI企业,需要严格按照数据分类分级要求,对敏感信息实施更高级别的保护。
防范大规模网络攻击:超大规模DDoS攻击利用物联网设备的情况,印证了我国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的重要性。要求运营者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有助于在遭遇类似攻击时保持业务连续性。

0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安全监管体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AI与大数据安全:大模型技术应用催生新风险,提示词注入等攻击手法频发。AI多模态化、智能体化及与第三方应用集成时的权限配置问题易导致跨用户信息泄露。未来需要更专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来规范AI数据安全。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安全:大规模DDoS攻击利用受感染的物联网设备和路由器,表明物联网安全已成为薄弱环节。需要加强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标准和要求,推动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共同承担责任。
跨境数据流动的平衡: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支持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白名单+备案制"是一种尝试,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执法能力建设:面对日益复杂和技术性强的网络安全威胁,需要持续加强监管机构的技术能力和执法力量,提高发现、调查和处置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

0

总结
中国网络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三大基石 + 动态补充"的框架,以及"技术监测 + 信用约束 + 法律追责"的立体监督体系,为数字社会构建了全方位的防护屏障。
2025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件,既检验了这套体系的成效,也揭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领域,特别是供应链安全、AI数据保护、云配置管理和物联网设备安全等方面。
对企业和组织而言,应重点关注:
  • 严格落实等级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要求,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 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级别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特别是对核心和重要数据。
  • 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对使用的开源组件和第三方产品进行安全评估和持续监控。
  •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防范钓鱼攻击和社会工程学攻击,保护账户安全。
对个人用户而言,也需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谨慎授权第三方应用访问个人信息,注意识别钓鱼网站和邮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目标。中国的监管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以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挑战。2025年的安全事件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技术、管理和法律的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守护数字时代的安全。


江苏深网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跨域安全产品开发、销售,提供网络攻防技术服务的网络安全公司,并成立自主品牌“深铠威”。公司主营业务面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大背景,重点研发、销售跨域安全产品和网络安全工具软件。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于军队科研院所和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依托核心团队多年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目前已推出网闸光闸数据交换平台等跨域交换安全产品以及IPSec VPNSSL VPN安全网关产品,并拥有了细分领域领先的网络攻防技术研发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能源、医疗、教育、交通、传媒行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Zwd7pxMCxQMNg3KbmnH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