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网

深网的企业新闻,资质,联系方式...您都可以在这找到

网络安全行业,80%的安全企业其实都在"闭门造车"


"闭门造车" 现象,本质上是技术供给与需求场景的错配、产业生态与创新模式的失衡。


至少有80%的网安企业,无论在产品上,软件上都是在"闭门造车",只能满足组织或企业越60%的共性安全需求,而对另外40%的个性化安全需求,其实束手无策。


行业现状剖析:常规防护与个性化需求的鸿沟

(一)常规安全需求的标准化满足现状

当前网络安全产品与技术已构建起相对成熟的常规防护体系,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数据加密技术等基础防护手段,能够有效应对 60% 的普遍性安全威胁,如病毒传播、DDoS 攻击、已知漏洞利用等。

例如,防火墙通过访问控制策略过滤非法流量,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异常网络行为,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这些标准化方案在金融、政务等行业的基础网络防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类方案的设计逻辑基于共性安全风险,依赖对历史攻击数据的特征提取,或者依赖于标准化的产品理念,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个性化安全场景。

即使是新技术,比如AI,或者DeepSeek,各大厂都投入DeepSeek一体机,就能催生新的安全营收增长?不见得吧?诚然,有一些甲方会有这类需求,但这类需求一定千人千面的,DeepSeek包装成一个标品,也只能是客户在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下,退而求其次的一个选择,毕竟,他也需要交差。

(二)企业个性化安全需求的响应缺口

企业 40% 的个性化安全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定制化安全防护、新型技术架构适配、数据资产差异化保护等领域。例如,智能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抵御针对物联网设备的定向攻击,电商平台的实时交易系统对数据完整性和响应速度有特殊要求,医疗行业则面临患者隐私数据的合规性保护挑战。

但现有产品普遍存在三大痛点:

一是技术架构固化,难以兼容企业自有业务系统;即使是新技术,大家也仅是趋之若鹜,热度没了就消散了,发现还是没解决问题。

二是威胁识别模型单一,对新型攻击路径(如供应链攻击、零日漏洞)反应滞后;即使有AI的加持,也仅是提升高阶准确而率,对未知威胁仍就束手无策。

三是服务模式标准化,缺乏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深度安全审计与策略定制,这是几乎所有安全服务企业的通病。

以上供需错位导致企业关键业务场景长期暴露在防护盲区中,如某物流企业因定制化仓储管理系统未获有效防护,遭遇供应链数据篡改攻击,直接导致订单处理系统瘫痪 12 小时。

  "闭门造车" 的根源探究:技术、产业与生态的多重桎梏

(一)技术研发与需求场景的深度脱节

当前行业技术研发存在 "重通用轻定制" 倾向,厂商过度依赖标准化技术框架(如 ISO 27001 体系、等级保护标准),忽视对特定行业业务逻辑的深度理解。

例如,金融行业的跨境支付系统涉及复杂的合规性校验与实时风险控制,而通用安全产品仅提供基础的数据加密,未针对交易链路中的多方信任机制、异常交易行为建模等需求进行优化。

此外,漏洞挖掘与修复机制存在滞后性,厂商往往基于公开漏洞库进行补丁更新,对企业自有系统中因业务创新产生的独特漏洞(如新型 API 接口安全风险)缺乏主动探测能力,导致 "产品功能堆砌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尴尬局面。

(二)产业生态的同质化竞争与协作缺失

网络安全市场呈现显著的同质化竞争特征,超过 70% 的厂商集中在防火墙、安全审计、终端防护等红海领域,产品功能重合度高达 80% 以上,还有约10%的功能属于个性化功能,但这些功能其实主要用来控标或者在某行业或客户防止其他厂商进入。

这种 "扎堆" 现象,一方面导致企业陷入低价竞争泥潭,无暇投入资源开展个性化研发;另一方面,个性化参数还对其他厂商形成排挤,一但定下标底,资深并且牛逼的售前一看这标明显就被控死了,各种集成商都只能选着这个品牌去投。

网络安全行业,产业协作机制薄弱,各安全厂商、企业用户、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需求传导与技术共享平台。例如,高校研发的前沿漏洞检测技术(如基于 AI 的异常行为分析模型)难以快速转化为企业可用的解决方案,而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发现的新型安全风险(如多云架构下的跨域访问控制问题)也未能及时反馈至研发端,形成 "需求 - 研发 - 应用" 的闭环断层。

(三)人才培养与实战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存在 "重理论轻实战、重技术轻业务" 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偏向网络协议分析、密码学等基础理论,而针对行业场景的安全解决方案设计、业务系统渗透测试等实战课程占比不足 30%。

同时,企业内部安全团队常面临 "技术孤岛" 困境,安全人员缺乏对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导致制定的防护策略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例如,某互联网企业安全团队为提升数据安全等级,强制要求所有业务系统部署高强度加密算法,却未考虑直播业务对数据传输效率的特殊需求,最终导致用户端卡顿率上升 20%,被迫回退防护策略。

这种 "技术至上" 的思维惯性,正是闭门造车在人才层面的典型体现。

现实影响:企业安全风险与产业创新瓶颈的双重凸显

(一)企业关键业务面临 "防护真空"

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导致企业关键业务系统存在安全短板。

在数据安全领域,某生物医药企业因无法获取适配其科研数据管理系统的加密方案,不得不采用多套独立防护工具,形成数据交互壁垒,既降低了研发效率,又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 ——2023 年该企业因内部数据接口未获有效防护,导致实验数据被恶意爬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 万元。

在新兴技术场景中,物联网设备安全、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个性化防护缺失更为突出,某智能工厂因未对 PLC 控制设备进行定制化安全加固,遭受到针对工业协议的恶意攻击,导致生产线停机 48 小时,损失达数千万元。

(二)行业创新动力不足与资源浪费

同质化产品竞争导致行业研发资源错配。

据统计,全行业每年投入的数百亿元研发资金中,超过 40% 用于重复的标准化产品迭代,而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创新研发投入不足 20%。这种 "内卷" 式发展不仅抑制了技术突破,还导致企业用户陷入选择困境 —— 面对数十款功能相似的产品,难以找到真正适配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

同时,大量企业被迫自行搭建安全团队或定制化开发安全模块,推高了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成本。例如,某中型企业为满足跨境电商业务的安全需求,不得不额外投入 300 万元用于定制化安全开发,相当于其年度 IT 预算的 25%。

(三)产业生态失衡与国际竞争力滞后

在全球网络安全产业格局中,我国企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滞后于国际领先企业。

以美国为例,其安全厂商通过 "场景化细分 + 敏捷交付" 模式,能够快速响应金融科技、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独特安全需求,而我国厂商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等细分赛道的解决方案成熟度普遍落后 2-3 年。

这种差距在高端安全服务市场表现尤为明显,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项目竞标时,常因无法提供贴合客户业务流程的个性化方案而失利,导致高端市场份额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

如何破局:从封闭研发到开放协同的生态重构

(一)构建 "需求驱动型" 研发机制

深度嵌入业务场景的需求调研

安全厂商应建立跨行业的需求调研团队,深入企业业务一线挖掘真实痛点,实现企业个性化防护需求。例如,针对能源行业的电力监控系统,需调研其特有的 SCADA 协议安全需求;针对政务云平台,需理解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与跨部门协同中的安全挑战。通过建立行业需求数据库,实现研发方向的精准定位,避免 "闭门造车" 式的功能堆砌。

敏捷化产品迭代与定制化交付

安全研发应引入 DevSecOps 理念,将安全需求融入企业业务开发全流程,提供 "基础框架 + 插件化模块" 的产品架构,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快速组合安全功能。例如,某安全厂商为电商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中,针对促销活动期间的高并发交易场景,可动态加载实时风控模块,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不影响业务效率,实现 "千人千面" 的精准防护。

(二)打造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

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

由行业协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资源,搭建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例如,设立 "行业场景化安全创新实验室",针对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共性个性化需求,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推动企业安全案例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双向共享,加速技术落地效率。

培育 "安全即服务" 的新型模式

鼓励厂商从 "卖产品" 转向 "卖服务",通过安全托管(MSS)、漏洞响应平台(SRC)等模式,实时响应企业动态需求。例如,某安全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 "按需订阅" 服务,可根据企业业务规模和风险等级,灵活配置入侵检测、数据备份等功能模块,并通过远程安全专家团队提供定制化策略调整,解决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三)强化 "懂业务、会场景" 的人才培养

推动学科交叉与实战化教育改革

高校应增设 "行业安全解决方案设计"" 业务系统渗透测试 " 等实战课程,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业务场景中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例如,某高校网络安全专业与金融企业共建实验室,学生通过参与银行核心系统的安全加固项目,掌握支付清算业务中的风险点识别与防护策略制定。

构建企业内部 "业务 - 安全" 融合机制

企业安全团队需深度参与业务规划会议,在新产品研发、新系统上线前进行安全需求评审,避免安全与业务 "两张皮"。例如,某互联网企业设立 "安全业务分析师" 岗位,要求安全人员具备业务流程图绘制、风险矩阵建模等能力,确保制定的安全方案既满足合规要求,又贴合业务逻辑。

(四)完善政策引导与标准体系

制定行业场景化安全标准

在现有等级保护标准基础上,针对金融、能源、医疗等行业的特殊需求,出台细分领域安全技术规范。例如,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技术要求》《医疗大数据安全防护指南》,明确个性化安全指标与实施路径,引导厂商开展针对性研发。

建立需求对接与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政府可设立 "个性化安全解决方案专项基金",对企业与厂商合作开发的创新项目给予补贴;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倾斜等方式,鼓励厂商加大场景化研发投入。例如,对成功解决特定行业共性安全问题的项目,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结论:在开放创新中重构网络安全价值体系

网络安全行业的 "闭门造车" 现象,本质上是技术供给与需求场景的错配、产业生态与创新模式的失衡。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单一的技术驱动转向 "需求 - 技术 - 生态" 的协同驱动,通过深度理解企业业务逻辑、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培育懂场景的复合型人才,让安全解决方案真正融入业务流程,实现从 "被动防护" 到 "主动赋能" 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填补 40% 的个性化需求缺口,让网络安全技术真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护航者而非绊脚石,推动行业从粗放增长迈向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江苏深网科技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跨域安全产品开发、销售,提供网络攻防技术服务的网络安全公司,顺应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大势,产品研发聚焦于申威、飞腾、海光、麒麟等国产CPU平台,目前推出国产网闸国产光闸国产网络密码机等安全产品,技术覆盖跨域安全交换、安全防护、网络加密等领域,实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mjK2F2sMRQFtV-cvCuL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