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网的企业新闻,资质,联系方式...您都可以在这找到
数字化转型的大旗挥得越来越高,信创却悄悄“冷”了下来?
2025年已近半程,高速公路领域数字化转型议题如火如荼,但此前热闹的信创领域虽偶有试点项目完工消息传出,却难掩整体热度滑落的现实。
相比2023年招投标写满“国产适配”的热潮,如今的信创话题在行业报告中,更多沦为背景任务。在国际局势复杂、技术脱钩风险加剧的当下,为何这一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底座工程却逐渐降温?
此前,围绕“混合部署”和“原生部署”的争论,信创圈子里一直没有停过,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这样的“重系统、强稳定”场景里,更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典型对撞。前者强调务实,主张在现有软硬件能力尚不成熟之际,以“国产底座+外部组件”的方式确保系统可跑可控;后者则主张从架构设计起步即全面国产,以打破长期以来的“卡脖子”隐患,构建真正的自主生态。
从当前的试点与推进情况看,混合部署依然是当前信创落地中最具可行性的路径选择。一方面,它能有效缓解国产软硬件在算力、兼容性等方面的短板,兼顾系统的可替代性与业务运行的稳定性,为“可用可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项目成本控制上,混合部署也具备明显优势,通过“投资分段、风险分摊”的方式,为系统迁移与适配提供了必要的试错空间。
同时,在确保现网连续运行的背景下,混合部署作为一种“实操解法”,有助于降低切换风险、维护业务稳定。
当然原生部署被称为信创体系的最终目标不无道理,只有架构原生、安全闭环、生态统一,才能彻底摆脱“卡脖子”的局面。但关键在于,终极目标虽明确底盘却还不稳,无论是芯片算力、系统适配,还是各类组件的联调联测,国产体系的基础能力仍显不足,当前国产技术体系还未到可以全面托底的程度。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信创产业规模已突破1.78万亿元,但在高歌猛进的表象之下,现实却远不如想象中顺利。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医疗信息化、航空航天核心系统等细分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5%,部分甚至低于5%。这些领域因技术壁垒高、生态适配复杂、迁移成本大,成为国产替代的深水区。
在公路信创领域正是如此,尽管平替的国产化产品已经取得了很大飞跃,但不管是硬件还是各级软件,相较国外的同级别产品还有一定性能差距。
例如在算力能力方面,国产芯片进行视频分析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隧道异常检测场景中频繁出现帧率下降、推理延迟上升、模型不兼容等问题。复杂交通场景下,现有国产芯片在图像处理精度、多目标识别与实时响应方面仍有差距,生态的适配度仍需进一步打磨。
除此之外,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硬件品类也还各有不足,在将这些产品整合成一个系统时,性能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历史包袱重,许多核心系统深度依赖国外协议和组件,形成“深嵌式外部依赖”结构。信创替代在这里并非简单换软件,而是涉及底层架构重构与业务流程再设计。例如,某地收费系统迁移至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后,原有存储过程、API协议等大面积失效,不得不开发全新中间件接口,系统测试与重构负担成倍上升,暴露了兼容性瓶颈。
说到底还是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的问题。芯片算力不稳定、操作系统生态不完善、数据库兼容问题频发,再加上不同厂商之间“你用你的接口,我走我的协议”的孤岛化问题,让整个系统想跑通就要充满定制化色彩,对于试点单位来说,这种量身定制的方式确实能在局部场景中先跑起来,也积累了很多可贵经验。
但问题在于定制越多,复制越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这种“全国一张网”的体系里,一套系统能不能跨省调用、数据能不能无缝对接,比单点成功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高速公路的信创,比城市交通甚至其他行业更难——不是没人做,而是系统级协同带来的难度系数,从一开始就高出一截。
可以横行对比城市交通的信创工作推进进程,尽管其建设也存在软硬件适配难、设备成本高等共性问题,但其整体架构具备一定“局部自治”特征——信号机、摄像头等核心设备部署集中、功能相对单一,且一个城市的信号控制、数据采集和调度平台多数处于交管部门独立运行状态,城市与城市之间系统之间联系有限。这使得即便在原有架构上进行国产替代,也能以“项目为单位”逐步落地,具备较强的可控性和试点复制性。
而相较于城市交通系统,高速公路信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面临更为复杂和系统性的挑战。其系统复杂度更高、链条更长,难点不仅在于“单点替代”,更在于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的协同适配。
从门架收费系统到隧道视频监控、从路侧设备到中心调度平台,高速公路信创涉及软硬件多供应商、多架构的深度耦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高速路网具有全国联网、跨省运营的“互联互通”特性,任一子系统的替换都需考虑对全网协议、标准及平台接入的兼容性。
此外,公路运营单位多为省级交投集团,面临统一改造任务,但预算、节奏、人员技术储备参差不齐,使得全链条国产化推进成本高昂、工程周期长、风险更大。相较之下,高速公路领域更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产业联盟支撑以及分阶段、模块化的策略路径。
从全局视角看,当前高速公路领域的信创试点,本质上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尝试。
除底层技术短板与一体化难度之外,在高速公路信创推进过程中,不断暴露的隐形成本和较为紧张的财政更是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
例如,信创体系切换对人力资源结构提出新要求,大量原有运维人员与开发团队需重新培训上岗,部分单位甚至在项目中面临“无人可用”的技术真空期。
此外,在运维体系方面,原有工具通常难以兼容国产平台,带来告警联动、日志管理、远程诊断等工作的流程割裂;与此同时,开发效率显著下降,国产平台生态尚不完善,缺乏成熟工具链和统一接口标准,导致代码适配重复、调试周期延长。系统集成商还需承担额外的适配测试与兼容验证任务,进一步拉高实施难度与交付风险。
同时,由于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厂商标准各异,接口割裂、生态碎片化问题显著,加大了系统联调与故障排查的复杂性。项目在管理与验收阶段往往遭遇标准不统一、文档不完备、适配责任边界不清等现实难题,最终导致“迁移完成—测试延后—上线不稳”的反复迭代,不断推高整体周期性投入与潜在运维成本。
未来公路行业信创产业的发展能否真正突破替代瓶颈,或许不单是交通行业本身可以决定的,关键还要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一是技术攻坚,二是生态协同。
例如在技术层面,国产芯片制程能力能否迈过更高门槛,直接决定了信创平台在高性能计算、图像处理、AI推理等关键场景中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如果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能力无法实现性能对标和稳定支撑,信创只能停留在低负载、低复杂度的“可替代”阶段,难以支撑关键场景的核心可控。
在生态协同方面,各类国产软硬件厂商技术路线差异大、标准接口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困难重重、测试成本高,严重影响整体推进效率。要真正形成信创产业的体系化突破,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联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厂商的统一适配标准和认证机制,实现软硬协同、上下游协同、跨行业协同。只有这样信创才能真正从政策驱动走向内生发展。
对于交通行业尤其是公路系统来说,当下更现实的任务,或许并非是“一步到位”重构所有系统,而是提前储备专业人才、积累迁移经验、参与信创生态,真正为接住下一轮技术成熟后的“下沉式替代”做好准备。
或者说,能否在未来信创全面落地时“接得住、用得稳、跑得快”,才是当前阶段最有价值的积累。
深网科技顺应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大势,产品研发聚焦于申威、飞腾、龙芯、海光等国产CPU平台,技术覆盖跨域安全交换、安全防护、网络加密等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目前已推出国产网闸、国产光闸等跨域交换安全产品以及IPSec VPN和SSL VPN安全网关产品,并拥有了细分领域领先的网络攻防技术研发能力。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lSCK4V4T6MYX4RcDSS5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