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网的企业新闻,资质,联系方式...您都可以在这找到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医院。医院HIS信息系统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贯穿于医疗流程的各个环节,从患者挂号、就诊,到医生开医嘱、护士执行护理任务,再到药品管理、收费结算等,都离不开HIS系统的支撑。
然而,这个HIS系统已经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备受诟病,可能是医院挨骂最多的系统了,从系统本身角度分析其被挨骂的几个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老、堆、孤、切、吸:
(一)架构老化,技术落后:HIS系统现在很多医院还是再沿用几十年前的技术架构和技术,随着新一代智慧医院HIS系统在行业吹响号角,传统HIS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医院的要求,可谓“老掉牙”。
(二)系统臃肿,功能堆积:传统HIS系统,往往更多注重实用主义,缺乏系统性设计,造成有什么需求,开发什么功能,导致信息负载重,系统臃肿,功能堆积,可谓“堆成山”。
(三)信息孤岛,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在中国大部分医院都是最突出的问题,各个系统数据独立,信息难以整合和共享,导致信息割裂,可谓“一根烟”。
(四)一体化程度低,操作体验感差:这种一体化不仅仅是厂商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数据质量差、系统操作繁琐、界面过于复杂、系统反复切换,可谓“切麻手”。
(五)集成难度大,接口成本高:特别是核心业务系统异构严重,导致标准不统一,集成难度大,接口开发成本往往也较高,接口也成为HIS系统最受吐槽的内容,可谓“吸血口”。
当然,除了以上常见系统本身原因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厂商的售后服务、医院的管理等。无论什么原因总结起来,HIS系统挨骂就两个原因:这也不好用,那也不好用。
HIS系统架构和技术老化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HIS系统的架构和技术老化问题,就像一位年迈的长者,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跟不上节奏。许多传统HIS系统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医疗业务相对简单,系统架构也较为简洁,主要采用单体应用架构,以C/S架构为主,开发语言多为dBase、C/C++、Visual Basic等。这些系统在当时满足了医院的基本需求,为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业务复杂度不断提升,信息系统数量日益增多,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传统HIS系统的弊端逐渐显现。B/S架构以及Java、C#、Python等新的开发语言逐渐成为主流,它们具有更好的跨平台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业务的需求。
新一代HIS系统带来了信创、微服务、中台、云原生、低代码、数字孪生、领域化设计等新技术与新架构、新理念,为传统HIS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技术、新架构、新理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HIS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互操作性。
系统功能堆积和臃肿 繁杂的界面与操作
HIS系统功能堆积和臃肿,就像一个被过度装饰的房间,虽然看似功能齐全,但却让人找不到头绪。传统HIS系统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和架构的限制,更多地关注了业务需求,导致菜单、按钮、组件、模块、等链接不断叠加,整个系统显得臃肿不堪。
在一些医院,我们仍然可以看到HIS系统的界面不够直观,一个界面上全是各种功能按钮,无论是操作体验还是视觉感官都不尽如人意。这种臃肿的系统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学习成本,还间接降低了系统的集成度。
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熟悉和记忆各个功能的位置和操作流程,这对于工作繁忙、时间宝贵的医护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而且,明明一个功能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却可能被分散到几个模块和菜单中,使得系统操作变得繁琐,影响了工作效率。
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 难以打破的壁垒
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是HIS系统的顽疾,就像一座座孤立的岛屿,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尽管许多医院已经建设了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只是减少了孤岛,并未彻底消灭孤岛。
一些医院单纯为了满足评级要求而建设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应用不多,还有许多“哑巴系统”未按统一标准接入平台。评级过后,平台可能就被束之高阁,不再深入应用。
这种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导致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和协同,影响了医疗质量和效率。例如,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可能无法及时获取患者在其他科室的检查结果和病历信息,导致重复检查、诊断延误等问题。
要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和遵循标准。虽然现在有很多标准和规范,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同时,医院需要加强对标准的管理,成立标准化委员会,对全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从制定、使用到完善进行统一化管理,确保标准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一体化程度低 临床医生的“灾难”
一体化程度低是当前医院建设信息系统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灾难”。医院的业务复杂多样,如果缺乏一个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体系,临床医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将面临诸多困难。
想象一下,一家医院的信息系统,特别是核心业务系统如HIS、LIS、PACS、EMR等都是异构的,由不同厂商承建,医务人员每天一上班就要打开多个业务系统(单点登录也只是解决了登录的统一),频繁切换系统,操作起来非常繁琐。
除此自外,还存在系统间风格各异、兼容性差、数据标准和交换不畅、数据质量差、功能集成困难,信息部门天天忙着打补丁、调接口,还时不时得面对系统崩溃的尴尬局面,关键还看不到明显效果,信息部门在医院每天就像“打战”一样,穿梭在各个科室的“战壕”里,时不时还被医护人员怼两句。
要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好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模块,尽量选择一体化程度高的信息系统,减少异构系统的存在。这样可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同时,医院在选择信息系统供应商时,应注重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和系统兼容性,确保所选系统能够与其他现有系统进行良好的集成。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运维体系。
接口集成难和费用高 医院与厂商的双重困境
在医疗信息化的浪潮中,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接口问题一直是行业内的“老大难”。接口费,一个让医院又爱又恨的存在。一方面,它是系统之间数据交互的“桥梁”;另一方面,它却成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道“高墙”。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接口费的收取几乎无处不在,每个系统的接口都要采购,流程繁琐,过程更是煎熬。
有些接口费的高昂程度令人咋舌。在一些案例中,接口费逼近、甚至可能超过采购系统的费用本身。另外,接口费的收取模式也饱受诟病。医院在系统上线后,往往需要不断新增或调整接口,而每次可能都需要支付额外费用。这种“无底洞”收费模式,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陷入无尽的“接口泥沼”。
对于接口和接口费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解决之道,甚至都想做到像“USB”和“插线板”一样,“即插即用”,但是现阶段大多数接口还是难以做到。
尽管无法消除接口问题,那么能做的就是减少接口和降低高昂的接口费用,比如平台建设、标准制定和执行、服务(微服务、集成服务、API服务等)、制定费用标准和算法、合同约定、源代码开放、接口包年等等。
除此之外,医院也要从信息化建设方面顶层设计,因为接口的主要还是异构,因此很多业务和系统之间紧密度和粘连度很高的不要强制拆开建设。就算厂商按照标准建设了,它也只能管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第三方的它也管不住,因此接口尽管很痛苦,但也必须直面现实。
【结语】
站在医疗信息化的十字路口回望,那些承载着三十年代码记忆的HIS系统,恰如蒸汽时代的火车头拖着高铁时代的列车前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在医院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线挂号、电子病历查询、医保结算、银医一卡通等应用系统上线,均需与医院的HIS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
深网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深网隔离网闸)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医院从网络边界的物理隔离角度实现医疗数据的安全交换与共享,支持医疗系统与卫生、社保、银联、互联网等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安全隔离及互联互通,终止网络协议、进行内容检查与日志审计,同时做安全、可控的数据交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07BVnpSm0IaSl8g9sRj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