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网的企业新闻,资质,联系方式...您都可以在这找到
合规只是底线
合规,本质上是满足监管的基本要求,就像开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系安全带、不闯红灯,这些是法律规定的底线,但不代表系了安全带就不会出车祸。如今,各国数据安全法规日益完善,从欧盟的 GDPR 到我国的《数据安全法》,企业为了通过合规审核,往往会投入大量资金搭建基础防护体系:部署防火墙、进行数据分类分级、开展安全培训…这些操作确实能规避一部分风险,但就像前几天 AI 冒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骗局,涉事部门显然符合基本的信息安全合规标准,却依然被 “不复杂” 的伪造手段突破防线。这说明,合规框架很难预判所有威胁。死守合规清单就像拿着旧地图走新路,迟早会迷失方向。
为了合规而合规
在很多企业看来,只要他们通过合规检查就万事大吉。笔者分析有两方面原因:
1、纯粹为了应付检查,只要检查通过就收工。
很多企业将合规视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但也只在检查前临时突击。组建专项小组熬夜补录安全日志、临时加装本不需要的防护设备、让员工死记硬背安全规范应付问询…… 检查人员一走,这些 “应景” 的措施便迅速撤离,安全防护回归原点。这种 “过关就收工” 的做法,让合规沦为形式主义的过场戏。
2、对合规的认知不足,以为合规了就绝对安全了。
有些企业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合规认证如同一张 “免死金牌”,只要手握这张证书,信息和数据安全就能高枕无忧。这种认知误区,使得企业在通过合规检查后,便放松了警惕,不再投入精力更新防护体系,也不再关注潜在的安全威胁。
举个例子,某行业龙头企业不仅通过了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还曾多次荣获行业内的信息安全奖项。然而,由于内部员工图省事,长期使用盗版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核心业务数据,导致软件中隐藏的恶意程序悄然运行,一夜之间将数百万核心客户的资料泄露殆尽。事后调查发现,该企业的合规制度中明确禁止使用盗版软件,但在日常运营中却从未真正落实监管,合规制度成了挂在墙上的摆设。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 “为了合规而合规” 的严重后果:看似坚固的合规防线,在实际风险面前不堪一击。
主动防御是关键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信息安全,应该做到主动防御,并且要将主动防御贯穿业务全流程和企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
首先,要算清 “安全投入” 的经济账,杜绝“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能过一天算一天”的侥幸心理。采购正版软件、部署安全管控工具平台等看似增加当下成本,实则是在规避未来风险。要知道,一次信息泄露的可能损失超过数百万,而一套正版软件的年费可能仅需几万。
其次,要建立 “动态防御” 思维。企业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模拟 AI 语音钓鱼、盗版软件后门攻击等场景,让防御体系跟上威胁进化的速度。就像驾驶时除了系安全带,还要定期检查刹车系统;前者是合规要求,后者才是保命关键。
最后,要把 “人” 的因素纳入防护网。很多信息泄露并非技术漏洞,而是员工的疏忽:点击不明链接、使用盗版工具、泄露登录信息等等。企业可以通过案例培训让员工意识到,合规认证不能替他们背锅,每个人都是数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写在最后
只有当企业跳出 “为了合规而合规” 的思维,真正把信息和数据安全当作生存根基,才能筑牢属于自己的防线。毕竟,合规或许能让你通过检查,但只有主动防御,才能让你活过明天。
江苏深网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跨域安全产品开发、销售,提供网络攻防技术服务的网络安全公司,并成立自主品牌“深铠威”。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于军队科研院所和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依托核心团队多年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目前已推出网闸、光闸、数据交换平台等跨域交换安全产品以及IPSec VPN和SSL VPN安全网关产品,并拥有了细分领域领先的网络攻防技术研发能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pBJz0y3h8y_Y8vXQ-A80Q